时间: 2023-12-21 02:56:07 | 作者: 开云全站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对公司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了分析。
汽车工业是世界上顶级规模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方面的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多、附加值大等特点,汽车产业慢慢的变成了美、日、德、法等工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五十多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产销再创新高,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第一。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专业化分工程度,汽车零部件产值约占整车产值的50%-70%。因此,整车市场销量及保有量决定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量。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正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均购买力水平的提高,轿车开始大举进入家庭,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中国汽车市场的景气带动了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平均保持在20%以上。2009年1-11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52%。2010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2010年1-11月,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万亿元,同比增长42.25%。2011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35%。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9260家,受2012年整车增速放缓的影响汽车零部件发展缓慢,2012年1-10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17,965.43亿元,同比增长12.26%。
进入21世纪以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整车制造商由传统的纵向经营、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明显转向精简机构、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各大汽车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逐渐降低了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实行精益生产方式。整车制造商对汽车零部件的需要愈来愈多地依赖外部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零部件供应商一方面必须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以适应主机厂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主机厂紧密配合,作为主机研制生产的一部分,参与和承担相关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同时,还要承担及时供货、售后市场服务等全套责任。在主机厂实施“精简”政策和对配套供应商严格要求的推动和促进下,汽车零部件企业迅速从主机制造商分离出来,并向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方向发展。
零部件供应商按照与整车厂之间的供应联系通常分为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多层级关系。一级供应商直接为主机厂供应产品,双方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级供应商通过一级供应商向主机厂供应产品,依此类推,并且层级越低,该层级的供应商数量也就越多。
由于汽车产品对品质的严格要求,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提出了标准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必须通过这些组织的评审(即第三方认证),才可能被主机厂选择为候选供应商,并由主机厂进一步做出评审(即第二方认证),评审通过才能被接纳为主机厂全球采购体系的成员,最后双方签署商务合同成为供应商。作为主机厂和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一般情况下很少选择独家配套的供应策略,而会在选择一个主要供应商的基础上,同时有多个供应商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
售后服务市场是随着汽车消费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汽车及零部件的保养和维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发展起来的,用户是已拥有汽车的消费者,属于零售市场,产品主要通过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改装厂等形式销售给消费者。这就要求供应商有独特的设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能够适应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需求,并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的组织关系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零部件企业归属于某个整车企业,企业改制后成为全资子公司;另一种是独立专业生产企业。近年来,独立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已成为发展趋势,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目前国内主要轿车类别分为自主品牌轿车、日系车、美系车、德系车、韩系车等,不同的车系,其零部件供应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是否选择独立供应商的角度看,美系车几乎100%由独立供应商供货,其余依次为欧系和日系,在自主系车型中独立供应商比重约为80%,其余20%由与主机厂有资本关系的企业承担。
从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资本关系的角度看,合资整车厂的配套供应商以外资零部件企业为主,尤其是日系车。日系车的配套体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日系企业主要供应商以日资零部件企业为主,约占配套供应商的80%。但近年来,为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包括日系车在内的许多合资车系已开始较多采用质量可靠的独立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配套。
从参与新产品研发的程度看,合资企业在车型开发早期就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而自主品牌车企开始重视零部件供应商参与研发过程。在各轿车车系中,日系车比较看重零部件配套商的制造能力、配合度、合作历史、资本关系;而欧系车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看重;美系车则对初始报价较为看重;自主品牌企业则对零配件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较少。
我国已将汽车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保增长、调结构、扩大内需也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其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汽车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消费拉动大,汽车产业的较快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有能力购买和消费汽车行列,成为推动未来我国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与汽车整车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从欧美等成熟汽车市场发展经验看,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为1:1.7,截至2010年11月末,我国整车与汽车零部件规模比例约为1:0.76,汽车零部件发展拥有较大空间。
在汽车零部件的跨国采购中,我国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标国家。受所在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以及降低成本的需要,欧美日等成熟汽车市场的整车厂家逐年增加在华汽车零部件采购的份额,汽车零部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将其订单向我国转移。2003年到2008年,跨国整车厂在我国设立的各类采购中心接近500家。低成本优势使得国际化采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①整车厂规模小、集中度低限制了零部件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尽管近年来我国整车厂的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各种车型的生产批量绝对数仍有限,使零部件企业较难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投入,进而导致整车的成本难以下降,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与汽车产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投入、研发能力不足,限制了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新车型的同步开发能力,导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汽车零部件行业对整车行业高度依赖,其发展周期与整车行业高度一致。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相关的产业刺激政策,尽管汽车产业受益于此而大幅增长,但政策产生的刺激效应呈递减趋势,大量消费者为享受相关的税赋减免提前进行了消费。同时,国际汽车产业运行相对低迷,海外市场的需求疲弱对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形成压力。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可能因整车市场的增长减缓而出现回落的状况。
相对于整车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议价能力较弱,多数零部件产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但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且整体有上升趋势,因此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承受较重的双重压力。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销售毛利率均不足15%。预计未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将进一步受到影响,只有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发挥规模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层次,才能保持较高的销售价格和盈利水平。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上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长期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国家发改委200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该项政策还对零部件及相关产业提出以下要求:
“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重大技术装备、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壮大船舶工业实力”。2005年4月,商务部等四部委正式颁布实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构成整车特征和构成总成(系统)特征的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管理程序,有利于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需要,2009年8月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第185号令,《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宣告废止。
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指出:“支持零部件工业加快发展,打破不利于汽车零部件配套的地区之间或企业集团之间的封锁,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有竞争性的、不同技术层次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整车产品;引导零部件排头兵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行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有力的措施支持国内骨干零部件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积极的汽车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自主创新等目标,并采取减征乘用车购臵税、开展“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推进汽车产业重组、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2009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臵税的政策延长至2010年底,减按7.5%征收。同时,财政部提高了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并于2010年初发文规定以旧换新补贴和1.6升及以下乘用车车辆购臵税减征政策可同时享受,将进一步拉动全国性的汽车消费,特别是促进经济型汽车的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这也意味着汽车产业的重组兼并再度提速。
上述主要行业政策表明,国家产业政策将汽车产业定位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国家长期鼓励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汽车工业的上业和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消费,2009年国家出台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及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行购臵税减半的政策。受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影响,2009年汽车消费结束低迷势头,出现了长达近两年的“井喷”式增长,同时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未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效应的发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截止2012年10月中国汽车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17,965.43亿元,同比增长12.26%。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低,从而削弱了对上下游产业的议价能力。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产出比例应为1:1.7,2010年1-11月,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1.97万亿元,汽车零部件工业全行业销售收入1.50万亿元,两者规模比例仅为1:0.76,中国汽车零部件总体规模偏小,与国际同行业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中国大型整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自给率较高(超过70%),零部件供应主要来自于旗下的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对专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依赖较低。近年随着汽车零部件专业化供应体系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成为整车生产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包括整车配套市场、维修市场和出口市场,其中,配套市场是大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主要目标渠道,通过自身在规模、技术、品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塑造竞争优势。对于规模、资金、技术实力较弱的生产厂商,只能通过OEM模式为国内外大型零部件企业代工生产,产品销售以维修市场为主,渠道稳定性较差。
国际竞争方面,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转移和零部件全球采购体系的形成,为中国专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具备显著的低成本优势,2000年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但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目前还不具备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能力,优势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传统小型零部件上,特色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
总体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零部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零部件行业的利润水平受到限制。从长期看,考虑到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更多精彩等着您